『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
  • 兒童權利公約第2次國家報告發布記者會

    「聽見兒少、共創未來、攜手落實CRC」 兒童權利公約第2次國家報告發布記者會

    1989年(民國78年)聯合國通過《兒童權利公約》(The 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CRC),是國際兒童人權保障的基本規範,也是最多國家簽署、共識度最高的國際公約。我國在民國103年公布施行《CRC施行法》,並在民國105年提出首次國家報告,今年11月19日國際兒童人權日前召開記者會,提出第2次國家報告。(CRC資訊網看更多:https://crc.sfaa.gov.tw/

    衛生福利部於11月19日上午,在財團法人張榮發基金會國際會議中心舉辦《CRC》第2次國家報告發布記者會,由行政院兒少福利與權益推動小組召集人林萬億政委擔任發布人,並由該小組執行秘書衛福部李麗芬次長說明政府近5年來逐步落實《CRC》的重要成果,這次記者會特別邀請第一屆中央兒少代表參與,一起見證國家推動《CRC》的努力與成果。

    林萬億召集人表示,《CRC施行法》生效以來,政府積極建立國家報告制度,集結政府部門力量,共同促進兒少權益發展。李麗芬次長說明,「聽見兒少聲音」為實踐兒少權利主體的第一步,政府成立中央兒少代表團,有60位來自各地的兒少代表,參與諸多兒少相關的公共事務平台,為自己的未來發聲,落實CRC。

    為使民眾更加認識CRC,今年特別攜手兒少代表共同規劃一系列多元宣導活動,包括「CRC小學堂」由兒少挑戰民眾的趣味問答,以及由李麗芬次長引領兒少代表暢談「CRC大小事」,相關影音及更多活動資訊詳見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臉書網站(https://www.facebook.com/sfaa.gov.tw)。

    2021-11-19 684 ...閱讀全文
  • 圖片

    彰化「童遊人權」特展 規劃15場輕旅行與繪本導讀活動

    台灣好新聞 2020/08/03 06:50 記者鄧富珍/彰化報導 為吸引並加深大眾對多元人權發展的認知,彰化縣二二八暨人權紀念館(原北斗郡守官舍)於即日起至10月30日展出「童遊人權」特展,展出期間另規劃15場輕旅行與繪本導讀活動,1日舉行開幕式,現場除舉辦兒童人權創意寫生著色比賽外,也特別辦理小老闆市集活動,為展覽活動拉開序幕。 今日在二二八暨人權紀念館展出「童遊人權」特展,縣長王惠美特別前往參觀表示,北斗郡守官舍是北斗地區重要的歷史建築,其外觀為日治時期典型的官舍建築,對北斗地區歷史發展而言深具重要意義,縣府在97年(2008)登錄為歷史建築,並於107年定位為「228暨人權紀念館」,以誌本縣對人權與歷史事件的關懷與保存決心。 這次「童遊人權」特展,活動皆聚焦於兒童主題之上,開場活動邀請北斗國小的學生進行優雅地小提琴演出,同時為鼓勵小朋友展現自我「兒童力」,特別辦理小老闆市集活動,將家中的二手衣物、玩具、故事書等物品分享出去,也能培養孩子與人交談的勇氣與應變能力。 另舉辦「兒童人權創意寫生著色比賽」活動,活動報名非常踴躍,現場分為親子著色組及創意寫生組,小朋友們盡情發揮自己的創意思維,展現兒童自主力量,得獎名單將於8月3日公告於彰化縣文化局官網及彰化縣二二八暨人權紀念館Facebook粉絲專頁。 在特展展示內容部分,包含基本人權的介紹,也藉由故事講解及影像回顧方式回顧228事件的時空,帶領參展者省思自由與人權的重要性,展館後半部以兒童人權為策展方向,帶領民眾探討兒童人權起源與權利,展區設計童趣明亮,結合探索遊戲與機關互動,引導兒童主動學習,認識自己的權利。 展覽期間規劃15場繪本小旅行活動,將由專家學者及志工媽媽導讀主題繪本,今年更特別搭配機器人「阿北」說故事陪伴大家,帶領參加者認識人權紀念館及附近人文歷史景點。每場次以15人為限,於活動前一周公告在彰化縣二二八暨人權紀念館粉絲專頁開放報名,歡迎5歲以上兒童報名參加。 【照片:新聞報導單位使用 】
    2020-08-03 1181 ...閱讀全文
  • 圖片

    苗栗縣109年度兒少初階培力課程 免費報名中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2020年6月8日 下午2:18 苗栗縣政府委託勵馨基金會辦理「兒少初階培力課程」,鼓勵兒少傾聽、思考與參與公共事務,透過體驗教育、課程互動、實地參訪等方式拓展兒少眼界,增加對於社會的關懷,培養獨立思考與表達意見的能力,進而發展公民素養。 為落實《兒童權利公約》及《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的精神,苗栗縣政府委託勵馨基金會辦理教育訓練,促進縣內兒少傾聽與表達意見、關心公共事務、發展公民素養、瞭解政府相關公共政策與措施。 「兒少初階培力課程」將於暑假期間舉行,藉由各階段課程規劃,使兒少暸解自身相關的權利義務,進而對政府施政措施提出建設性意見。課程內容包含培養兒少公民素養能力、認識國內兒少權益推動現況、介紹兒少參與公共事務之管道、參訪「小草書屋」、認識公民權與參政權等 「兒少初階培力課程」全程免費,上課日為7月22日至7月26日,共計5天,限額50名,設籍、居住、就讀於苗栗縣的兒少皆可報名,報名截止日期為7月6日,活動詳情請洽勵馨基金會李專員(電話:037-260035)。 【照片:新聞報導單位使用 】
    2020-06-09 1004 ...閱讀全文
  • 圖片

    許孩子更寬闊的未來 「我是兒童 我有權利」特展

    2020-04-13 12:25 聯合新聞網 / 台灣光華雜誌 【文˙陳群芳 圖˙林格立】 還記得小時候的作文「我的志願」嗎?多年過去,你長成你想成為的大人了嗎?那些曾束縛你的教條,仍默默影響著你嗎? 兒童權利之父雅努什.柯札克說:「每個孩子都有權利擁有自己的夢想和秘密。」、「如果禁止孩子吵鬧,就像是禁止心臟跳動。」我們的現在,構築了孩子的未來,現在就來了解兒童權利,一起打造對孩子友善的世界,讓他們長出獨一無二的美麗姿態。 1989年聯合國頒布《兒童權利公約》,宣示大人會盡力讓兒童享有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參與權這四大基本權利。台灣在2014年將公約納入國內法,但多數的民眾對兒童權利的概念仍十分陌生。去年適逢公約頒布30周年,國家人權博物館(以下簡稱人權館)在景美園區舉辦了「我是兒童,我有權利」特展,讓人權教育向下扎根。 創造親子對話空間 走入展區,立刻被眼前的多媒體裝置吸引,螢幕裡童趣的動畫,有展開翅膀的小童搭配「請給我們做自己的自由,讓我們自由翱翔」的文字;一扇開啟的窗,代表的是「請為我們打開理解世界的大門」。這些由公約內容轉化而成的動畫,彷彿孩子對大人發出的誠懇訴求。 翻閱《兒童權利公約》的內容,其對生命、自由、尊嚴等權利的追求,與《世界人權宣言》相似。負責企劃特展的人權館展示教育組秘書錢曉珊表示,兒童個子小、力氣小,無法獨立養活自己,相對弱勢,所以需要大人的保護與照顧;但仍要尊重他們是有想法的個體,我們不能剝奪他們的聲音,必須尊重聆聽,審慎評估意見是否可行。 展覽籌備期間,錢曉珊走訪小學、國中、高中,向孩子介紹兒童權利,蒐集孩子的想法。有人希望打破制服裙的規定改穿褲子,有孩子想爭取打球的時間,有的則希望能有選擇餐食的自由……。這些看似微小的心願,反映的是大人在不自覺中,習慣替孩子做決定,忽略了孩子表達意見的權利。錢曉珊鼓勵孩子將想法畫成創作,而孩子的發言及作品被做成影像,在展區內播放,讓特展成為孩子發聲的平台。 為跳脫公約條文生硬的刻板印象,人權館邀集專家及深耕兒童權利的民間團體,共同將文本轉譯。研究兒童文學的林真美與台灣插畫家們,將54項條約創作成16幅繽紛生動的繪畫。又或透過VR互動裝置,點出大人常對孩子講的酸言酸語,只要對著螢幕揮手抹去,就會跳出正面的表達方式等,各種有趣的題目設計,讓大人小孩都能在展覽裡玩得開心。 華人社會長久以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盼,認為小孩甚麼都不懂,乖乖聽大人的話就對了……的想法,早已根深蒂固刻進骨子裡,觀念扭轉不是一時就能達成。錢曉珊強調,了解兒童權利不是要責備父母,而是開啟對話、討論的空間,成為改變的契機。 體制內的小革命 行動,才能讓理想成為現實。親子共學促進會便是一個致力落實兒童權利的團體,提倡親子間不打、不罵、不威脅、不恐嚇、不利誘,開啟小孩與大人間平等對話與相處的方式。他們帶著孩子參與社會議題,318學運時在立法院外駐紮支持;發起「兒童連儂牆撐香港」聲援香港反送中運動,與孩子共同在生活中貫徹他們所相信的平等、自由、民主等普世價值。 親子共學促進會也持續推動對兒童友善的環境,例如促成台鐵親子車廂的設置。親子共學促進會理事翁麗淑表示,不希望大眾認為是怕吵,所以把親子驅趕至特定車廂,而是希望大家理解長途旅行對小孩來講很不容易,空間狹窄、無聊、不能玩,有違孩子想玩、好動的本性,不能一味以成人的立場,要求孩子守秩序、不吵鬧,以符合社會對兒童不切實際的規範。 同時也是國小老師的翁麗淑,在教育現場20多年的觀察,升學主義的價值觀,始終換湯不換藥。小學生除了學校作業外還要應付安親班的功課,陷在僵化背誦、抄寫的循環裡;而翁麗淑鼓勵學生閱讀國語日報、寫日記等非常規的作業形式,雖能增進理解力與思考,卻常因看不到成績效果而得不到家長支持。當小孩在反覆練習後能不加思索寫出考題的答案時,多數成人引以為傲,翁麗淑卻看到危機。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看起來井然有序,卻缺乏創造力與想像力,「大家都長得像是罐頭一樣。」翁麗淑說。 在翁麗淑的課堂裡,她致力讓孩子看見世界多元的樣貌,例如課本提到王永慶,形容他是白手起家、創造就業機會的企業家;翁麗淑則會將六輕氣爆、王永慶娶了多位太太等其他面向一併提出與學生討論;又或是在課堂上介紹女性科學家、同志運動員等,帶入性平教育的內容。人是立體多面向的,翁麗淑希望孩子看到的世界是繽紛而多元,成功的定義不會只有賺大錢一種,投身友善耕種的小農,也擁有屬於自己的成功。 對比教育界對教材的保守,翁麗淑認為,教育必須走在時代的前端。不論是情感教育、性平教育,都應該把世界敞開在孩子面前,讓他們看見世界各式的樣貌,理解與自己不同的族群。她舉例,兒子小時候看到路邊樹叢的聖誕節燈飾時,提出對夜行性動物因人類節日而備受打擾的關懷。這種看待事物的獨特眼光、探索世界的熱情,想讓世界變得更好的企圖心,大人也因此被孩子啟發。 大人給問嗎? 錢曉珊表示,透過特展讓大眾認識兒童權利,另一個核心目標,是希望兒童看見自己的兒童力,所以特闢「看見兒童力」的專區。去年,高雄中學、女中共同發起「終結放榜新聞:拒絕成功模板,停止製造神話」的連署,獲得許多高中響應,紛紛停止發布升學率、滿級分的新聞。學生用行動提醒大人,不要鼓吹升學主義,忽略多元發展,正是台灣兒童力的展現。 在特展活動──紙上策展工作坊裡,人權館邀請師大附中青年社的學生擔任講師,向學員們分享校刊編輯的心得,我們驚訝的發現,校刊已不再是校務宣導或藝文徵稿,而是孩子對社會議題提出觀點的平台。學員們發表小誌的製作時,他們侃侃而談自己對於權利議題的見解,條理分明,每本小誌都充滿創意與觀點,令現場從事編輯工作的講師們讚賞不已。 或許有人會擔心讓孩子在重視兒童權利的環境下成長,會養出桀驁不馴的小孩。但在大人思想研究社(以下簡稱大研社)的孩子身上,我們看見了小孩的思辨能力與批判精神。 大研社是由一群從小跟著爸媽參加兒童文化研究社的孩子創立,成員最小5歲,最大的是今年14歲的上屆社長暨現任顧問的李胤賢。主張小孩有言論自由,「透過活動討論及批判性思考來研究大人。」今年小六的現任社長邱子謙說。自2018年起,大研社陸續舉辦了「大人的善意謊言」和「請問大人~」等活動。內容、形式全由孩子策劃,「為什麼大人總是把年齡當成衡量一切的標準?」、「為什麼大人總是忘記自己曾經也是小孩?」……孩子提出心中的疑問,邀請大人回答,在一來一往的答辯中,促進彼此的了解。 推廣兒童權利這條路,台灣有許多團體努力不懈,他們的步伐有快有慢,以各自的方式為兒童發聲,但共同不變的,是那份讓孩子活出自己樣子的初心。 「我是兒童,我有權利」特展在人權館景美園區展至2020年5月3日,下半年將移至嘉義故宮南院、台南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展出;除此之外,人權館也將規劃把展覽內容設計成行動展板,供學校借用展示。一切的努力,只為把兒童權利的核心價值帶到更多孩子面前,讓人權教育向下扎根,改變未來的社會。 【照片:國家人權博物館提供報導單位使用 】
    2020-04-14 1073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