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
  • 圖片

    苗栗縣109年度兒少初階培力課程 免費報名中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2020年6月8日 下午2:18 苗栗縣政府委託勵馨基金會辦理「兒少初階培力課程」,鼓勵兒少傾聽、思考與參與公共事務,透過體驗教育、課程互動、實地參訪等方式拓展兒少眼界,增加對於社會的關懷,培養獨立思考與表達意見的能力,進而發展公民素養。 為落實《兒童權利公約》及《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的精神,苗栗縣政府委託勵馨基金會辦理教育訓練,促進縣內兒少傾聽與表達意見、關心公共事務、發展公民素養、瞭解政府相關公共政策與措施。 「兒少初階培力課程」將於暑假期間舉行,藉由各階段課程規劃,使兒少暸解自身相關的權利義務,進而對政府施政措施提出建設性意見。課程內容包含培養兒少公民素養能力、認識國內兒少權益推動現況、介紹兒少參與公共事務之管道、參訪「小草書屋」、認識公民權與參政權等 「兒少初階培力課程」全程免費,上課日為7月22日至7月26日,共計5天,限額50名,設籍、居住、就讀於苗栗縣的兒少皆可報名,報名截止日期為7月6日,活動詳情請洽勵馨基金會李專員(電話:037-260035)。 【照片:新聞報導單位使用 】
    2020-06-09 1116 ...閱讀全文
  • 圖片

    許孩子更寬闊的未來 「我是兒童 我有權利」特展

    2020-04-13 12:25 聯合新聞網 / 台灣光華雜誌 【文˙陳群芳 圖˙林格立】 還記得小時候的作文「我的志願」嗎?多年過去,你長成你想成為的大人了嗎?那些曾束縛你的教條,仍默默影響著你嗎? 兒童權利之父雅努什.柯札克說:「每個孩子都有權利擁有自己的夢想和秘密。」、「如果禁止孩子吵鬧,就像是禁止心臟跳動。」我們的現在,構築了孩子的未來,現在就來了解兒童權利,一起打造對孩子友善的世界,讓他們長出獨一無二的美麗姿態。 1989年聯合國頒布《兒童權利公約》,宣示大人會盡力讓兒童享有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參與權這四大基本權利。台灣在2014年將公約納入國內法,但多數的民眾對兒童權利的概念仍十分陌生。去年適逢公約頒布30周年,國家人權博物館(以下簡稱人權館)在景美園區舉辦了「我是兒童,我有權利」特展,讓人權教育向下扎根。 創造親子對話空間 走入展區,立刻被眼前的多媒體裝置吸引,螢幕裡童趣的動畫,有展開翅膀的小童搭配「請給我們做自己的自由,讓我們自由翱翔」的文字;一扇開啟的窗,代表的是「請為我們打開理解世界的大門」。這些由公約內容轉化而成的動畫,彷彿孩子對大人發出的誠懇訴求。 翻閱《兒童權利公約》的內容,其對生命、自由、尊嚴等權利的追求,與《世界人權宣言》相似。負責企劃特展的人權館展示教育組秘書錢曉珊表示,兒童個子小、力氣小,無法獨立養活自己,相對弱勢,所以需要大人的保護與照顧;但仍要尊重他們是有想法的個體,我們不能剝奪他們的聲音,必須尊重聆聽,審慎評估意見是否可行。 展覽籌備期間,錢曉珊走訪小學、國中、高中,向孩子介紹兒童權利,蒐集孩子的想法。有人希望打破制服裙的規定改穿褲子,有孩子想爭取打球的時間,有的則希望能有選擇餐食的自由……。這些看似微小的心願,反映的是大人在不自覺中,習慣替孩子做決定,忽略了孩子表達意見的權利。錢曉珊鼓勵孩子將想法畫成創作,而孩子的發言及作品被做成影像,在展區內播放,讓特展成為孩子發聲的平台。 為跳脫公約條文生硬的刻板印象,人權館邀集專家及深耕兒童權利的民間團體,共同將文本轉譯。研究兒童文學的林真美與台灣插畫家們,將54項條約創作成16幅繽紛生動的繪畫。又或透過VR互動裝置,點出大人常對孩子講的酸言酸語,只要對著螢幕揮手抹去,就會跳出正面的表達方式等,各種有趣的題目設計,讓大人小孩都能在展覽裡玩得開心。 華人社會長久以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盼,認為小孩甚麼都不懂,乖乖聽大人的話就對了……的想法,早已根深蒂固刻進骨子裡,觀念扭轉不是一時就能達成。錢曉珊強調,了解兒童權利不是要責備父母,而是開啟對話、討論的空間,成為改變的契機。 體制內的小革命 行動,才能讓理想成為現實。親子共學促進會便是一個致力落實兒童權利的團體,提倡親子間不打、不罵、不威脅、不恐嚇、不利誘,開啟小孩與大人間平等對話與相處的方式。他們帶著孩子參與社會議題,318學運時在立法院外駐紮支持;發起「兒童連儂牆撐香港」聲援香港反送中運動,與孩子共同在生活中貫徹他們所相信的平等、自由、民主等普世價值。 親子共學促進會也持續推動對兒童友善的環境,例如促成台鐵親子車廂的設置。親子共學促進會理事翁麗淑表示,不希望大眾認為是怕吵,所以把親子驅趕至特定車廂,而是希望大家理解長途旅行對小孩來講很不容易,空間狹窄、無聊、不能玩,有違孩子想玩、好動的本性,不能一味以成人的立場,要求孩子守秩序、不吵鬧,以符合社會對兒童不切實際的規範。 同時也是國小老師的翁麗淑,在教育現場20多年的觀察,升學主義的價值觀,始終換湯不換藥。小學生除了學校作業外還要應付安親班的功課,陷在僵化背誦、抄寫的循環裡;而翁麗淑鼓勵學生閱讀國語日報、寫日記等非常規的作業形式,雖能增進理解力與思考,卻常因看不到成績效果而得不到家長支持。當小孩在反覆練習後能不加思索寫出考題的答案時,多數成人引以為傲,翁麗淑卻看到危機。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看起來井然有序,卻缺乏創造力與想像力,「大家都長得像是罐頭一樣。」翁麗淑說。 在翁麗淑的課堂裡,她致力讓孩子看見世界多元的樣貌,例如課本提到王永慶,形容他是白手起家、創造就業機會的企業家;翁麗淑則會將六輕氣爆、王永慶娶了多位太太等其他面向一併提出與學生討論;又或是在課堂上介紹女性科學家、同志運動員等,帶入性平教育的內容。人是立體多面向的,翁麗淑希望孩子看到的世界是繽紛而多元,成功的定義不會只有賺大錢一種,投身友善耕種的小農,也擁有屬於自己的成功。 對比教育界對教材的保守,翁麗淑認為,教育必須走在時代的前端。不論是情感教育、性平教育,都應該把世界敞開在孩子面前,讓他們看見世界各式的樣貌,理解與自己不同的族群。她舉例,兒子小時候看到路邊樹叢的聖誕節燈飾時,提出對夜行性動物因人類節日而備受打擾的關懷。這種看待事物的獨特眼光、探索世界的熱情,想讓世界變得更好的企圖心,大人也因此被孩子啟發。 大人給問嗎? 錢曉珊表示,透過特展讓大眾認識兒童權利,另一個核心目標,是希望兒童看見自己的兒童力,所以特闢「看見兒童力」的專區。去年,高雄中學、女中共同發起「終結放榜新聞:拒絕成功模板,停止製造神話」的連署,獲得許多高中響應,紛紛停止發布升學率、滿級分的新聞。學生用行動提醒大人,不要鼓吹升學主義,忽略多元發展,正是台灣兒童力的展現。 在特展活動──紙上策展工作坊裡,人權館邀請師大附中青年社的學生擔任講師,向學員們分享校刊編輯的心得,我們驚訝的發現,校刊已不再是校務宣導或藝文徵稿,而是孩子對社會議題提出觀點的平台。學員們發表小誌的製作時,他們侃侃而談自己對於權利議題的見解,條理分明,每本小誌都充滿創意與觀點,令現場從事編輯工作的講師們讚賞不已。 或許有人會擔心讓孩子在重視兒童權利的環境下成長,會養出桀驁不馴的小孩。但在大人思想研究社(以下簡稱大研社)的孩子身上,我們看見了小孩的思辨能力與批判精神。 大研社是由一群從小跟著爸媽參加兒童文化研究社的孩子創立,成員最小5歲,最大的是今年14歲的上屆社長暨現任顧問的李胤賢。主張小孩有言論自由,「透過活動討論及批判性思考來研究大人。」今年小六的現任社長邱子謙說。自2018年起,大研社陸續舉辦了「大人的善意謊言」和「請問大人~」等活動。內容、形式全由孩子策劃,「為什麼大人總是把年齡當成衡量一切的標準?」、「為什麼大人總是忘記自己曾經也是小孩?」……孩子提出心中的疑問,邀請大人回答,在一來一往的答辯中,促進彼此的了解。 推廣兒童權利這條路,台灣有許多團體努力不懈,他們的步伐有快有慢,以各自的方式為兒童發聲,但共同不變的,是那份讓孩子活出自己樣子的初心。 「我是兒童,我有權利」特展在人權館景美園區展至2020年5月3日,下半年將移至嘉義故宮南院、台南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展出;除此之外,人權館也將規劃把展覽內容設計成行動展板,供學校借用展示。一切的努力,只為把兒童權利的核心價值帶到更多孩子面前,讓人權教育向下扎根,改變未來的社會。 【照片:國家人權博物館提供報導單位使用 】
    2020-04-14 1240 ...閱讀全文
  • 圖片

    宗教博物館愛無界 為難民營兒童發聲

    20:472020/02/05 中時 葉書宏 響應聯合國每年2月第一周「跨宗教和諧周」,位於新北市永和區的世界宗教博物館,舉辦「愛無界」系列活動,包括:難民兒童與陳羅克藝術創作展、跨宗教對談--全球難民危機中受苦的孩童、3場藝術工作坊活動。有感於全球極端氣候肆虐,新型冠狀病毒、瘟疫蟲害橫行,人人如同地球上的難民般惶惶不安,2月5日開幕茶會上,以靜默1分鐘方式,祈願世界和平、疫情得控、人心安定。 開幕茶會以悠揚的大提琴演奏開場,財團法人世界宗教博物館發展基金會國際事務處副主任陳瑞琳致歡迎詞時,說明聯合國「跨宗教和諧周」的由來,及舉辦系列活動的初衷。世界宗教博物館做為跨宗教平台,有責任倡議以共同人道主義為主的跨宗教合作,並藉由宗教和靈性傳統,自然激發起各界的愛,促進世界的和平與和諧。 陳瑞琳說,世界宗教博物館秉持創辦人心道法師「尊重每一個信仰、包容每一個族群、博愛每一個生命」的理念,去年辦理電影《奇異博士》賞析與宗教座談,獲得很大迴響。年初進行微型討論,提出舉辦難民兒童藝術展的想法,提高臺灣民眾對難民問題的關注。並聯合藝術關懷無國界、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雙連教會英文牧區、臺灣公共神學研究中心、安納托利亞文化中心、新加坡宗教與社會哲學中心5個單位舉辦今年系列活動。 展期到3月1日的難民兒童與陳羅克藝術創作展,由策展人陳羅克導覽,他說,此次展覽特別創作5幅新作,都是他進出聯合國希臘夏可洛難民營時的感受,偏僻地區的帳篷很難引起路過者注意,但他和學生一起進駐,用藝術專業引領難民兒童創作「我就是我」,這次展覽精選12幅難民營兒童自畫像,其中一幅畫了半個臉、一個眼睛、雜亂的頭髮,另一幅畫了驚嚇的眼睛在哭泣,都讓人格外心疼,反映出孩子的狀況與當下的心情。陳羅克說,他的作品裡一定有陽光,代表希望,也希望喚起大家的關注,並進一步採取具體行動幫助孩子。 陳羅克也引導現場小朋友,及台北清真寺教長趙錫麟、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雙連教會英文牧區主任賴信道、輔仁大學校牧林之鼎神父等與會貴賓,一起在牆上的畫布上共同創作自畫像,希望為難民兒童發聲,傳遞平等、同理心,象徵愛沒有你我與界線的分別。 下午以「全球難民危機中受苦的孩童」為主題舉辦跨宗教對談,由IBC國際佛教聯邦會長張玉玲擔任主持人,與談人包括:臺灣公共神學研究中心主任賴信道、靈鷲山教育院研究中心主任賴皆興、台北清真寺基金會董事初雅士、新加坡宗教與社會哲學中心Mohamed Imran Bin Mohamed Taib、新加坡亞太難民權益組織Nursyazwani Bte Jamaludin、多次進入難民營透過繪畫療癒兒童心靈的藝術家陳羅克,參加者針對全球難民的處境展開宗教對話,分享各自在人道關懷及救援的經驗,一同關心全球難民兒童,相當具有啟發性。 2月份的3場工作坊包括:8日的「奇幻精靈劇場X我就是我-親子工作坊」,聽世界宗教博物館的奇幻精靈說故事,並由陳羅克帶小朋友創作自畫像認識自己;15日及22日的「土耳其馬賽克燈工作坊」,通過10種手工切割玻璃和珠子製作出創意作品。 世界宗教博物館發展基金會另規劃北德難民兒童學校藝術交流關懷之旅及第二屆青年回佛對談,歡迎有興趣的朋友鎖定官網訊息。 【照片:世界宗教博物館提供報導單位使用 】
    2020-02-06 1077 ...閱讀全文
  • 圖片

    人權館寒假兒童人權工作坊 教小朋友紙上策展

    2020/01/06 05:30 〔自由時報記者陳昱勳/台北報導〕去年底國家人權博物館推出「我是兒童,我有權利」兒童權利公約30週年系列活動,透過特展、園遊會、工作坊等形式,讓兒童人權議題走入大眾日常生活。活動延續今年寒假,人權館特別針對兒童及青少年推出「紙上策展—《小評論》編輯工作坊」與「我的人權小書—數位故事書工作坊」活動,透過了解自身權益,發展敏銳的思考與感知能力。 「紙上策展—《小評論》編輯工作坊」以刊物製作為出發點,在為期3天的課程中,引導學生思考《兒童權利公約》與自身關係。活動邀請「全國中學學生權益促進會」分享兒權知識與青少年所關心的議題,接下來由校園刊物「附中青年」團隊,以獨立刊物的製作角色分享他們如何進行企劃與採訪編輯;最後由致力人權議題與繪本專業的「沃時文化」,協助參與者將對兒童人權的想法梳理成文字和圖畫,製作出獨一無二的《小評論》成果刊物。 「我的人權小書—數位故事書工作坊」則融合故事分享與數位有聲書內容,讓孩子藉由圖繪、錄音等有趣形式表達自我。工作坊上半場邀請推廣兒權不落人後的講師翁麗淑,以「兒童權利之父」柯札克的故事為起點,帶領國小3至6年級孩子認識兒童的四大基本權利,並聆聽白色恐怖受難者、兒童家屬故事,觸發自身的經驗分享。 工作坊下半場則由長期關注社會議題、推廣兒童美術的插畫家蕭宇珊,藉由圖像創作及有聲書編輯等面向進行教學示範,除帶領孩子插畫創作外,並為故事圖像配音,共同創作出人權有聲書。 「紙上策展—《小評論》編輯工作坊」將於2月3至5日舉行,開放15到18歲青少年參加;另外「我的人權小書—數位故事書工作坊」則邀請國小3至6年級兒童報名參加,分為1月18日與2月22日兩場次舉行,即日起開放線上報名(數位故事書工作坊2月場次於1月22日開放報名)。工作坊均在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舉辦,活動免費參加,名額有限,額滿為止。活動詳情可至官網或臉書粉絲專頁查詢。 【照片:國家人權博物館提供報導單位使用 】
    2020-01-07 1023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