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
  • 可打「iWIN熱線」求援,協助移除線上兒少私密影像。

    兒少受誘拍私密照 可打「iWIN熱線」求援

    2022/12/26 05:30 自由時報/自由健康網/新聞限時批/即時新聞

    文∕柯俊銘(作者為公職臨床心理師)

    ●案例1:高雄有推銷員用通訊軟體結識少女,取得信任成為男女朋友,進而慫恿拍裸照給他欣賞。後續再逼拍自慰影片,家長得知報警處理。

    ●案例2:彰化有貨車司機在網路刊登廣告要找模特兒代言豐胸產品,引誘少女拍私密照應徵,再以此要脅性交易,因犯行惡劣遭法官重判。

    ●案例3:一名水電工在網路化身為大姊姊,經營瘦身社群吸引中小學生加入,以看體態為由騙取裸照,警方循線逮捕發現受害者多達10餘人。

    兒少性剝削防制條例上路至今,根據衛福部通報案件數和性剝削型態的統計發現,「拍攝私密照且外流」的案件逐年攀升,成為繼兒少性交外,最令警方和社福單位頭痛的問題。

    怕影像外流 性剝削事件攀升

    探究原由,主要是現今網路發達及3C產品使用普遍,「拍照分享」已成為網路交際方式。許多孩子心智未成熟,缺乏足夠判斷力,在網友動之以情、誘之以利的攻勢下落入陷阱。

    受害人未來易出現反社會人格

    一旦獲得私密照,對方隨即進行勒索。孩子因怕影像遭亂傳,只好任其擺佈。先前轟動韓國的「N號房」事件,主謀採取的犯罪手法就是如此。

    性剝削所致的創傷對孩子自我認同、情緒發展、親密關係建立、人際互動及世界觀都會帶來深遠影響。研究發現,受害的兒少未來易出現反社會人格、物質濫用、精神疾病等情形。

    要預防私密影像外流衍生的性剝削,專家建議家長要多關心子女,建立良好的溝通管道,讓他們有「踏實的愛」。

    家長應多關心 教導保護原則

    另外,平時需注意他們使用3C及網路交友狀況,教導如何保護自己,確實做到「四不原則」,亦即「不要求他人拍攝或傳送私密影像」、「不聽從引誘拍攝個人私密影像」、「不傳送含有私密影像的訊息」、「不持有和轉寄他人的私密影像」。

    更重要的是,若不慎成為被害人,切勿隱忍,應告知父母、老師,或撥打113保護專線、「iWIN熱線」(02-2577-5118)求援,後續會有社工提供情緒支持、司法陪伴及心理諮商資源轉介,協助身心復原。

    【照片:報導者提供新聞使用】

    2022-12-26 589 ...閱讀全文
  • 高市41名少年代表。(圖/記者 許高祥 翻攝)

    為兒少權益把關 高市41名少年代表出爐

    台灣好新聞 記者許高祥/高雄報導 2022年12月12日 週一 下午9:07

    高雄市第七屆少年代表出爐!本屆經過公開遴選面談及少年代表共識營兩階段過程,共遴選出32名年齡介於12-18歲間來自高雄不同區域的少年,將在未來2年任期內,參與市府「兒少權益」相關會議,代表本市兒童少年發聲。

    因應第六屆代表任期將於今年底進入尾聲,社會局與社團法人網路公民協會在高雄軟體園區會議中心舉辦「高雄市第六、七屆少年代表交接分享交流會」,共有41名現任及新任代表出席參與交接,席間由現任少年代表分享任內參與提案與經驗傳承,協助新任代表對未來任期內的運作有更具體的想像,共同展望未來願景,期待協助市府共同促進兒少權益。

    現任少年代表張閎緯表示2年任期結束雖感到不捨,但藉由經驗分享與意見交流,感受到即將上任的代表們懷抱為兒少權益發聲的熱情;現任少年代表周郁薰也表示兒少的權益永遠都有進步空間,期許新一任代表在任內能用心的投入並凝聚團隊共識,相信能發掘更多為兒少爭取權益的提案。

    社會局表示,目前各縣市政府之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促進會,都有兒少委員的配置,以保障兒少表達意見的權利,同時也提供兒少學習公共參與、接軌政策的機會。未來社會局也將持續培力青少年公共參與能力,進而帶動民主參與風氣,培養更多社會上的未來公民。

    社會局提供青少年多元公民參與平台,包括「高雄市少年代表遴選及培力計畫」、「創意圓夢•公益行動計畫」等方案,歡迎高市青少年朋友持續關注並踴躍參與。相關活動訊息請至婦幼青少年活動中心網頁http://play.kcg.gov.tw/ 或FB搜尋「青瘋俠」粉專或來電洽詢(07)746-6900分機240青少年組。

    【照片:報導單位翻攝使用】

    2022-12-13 344 ...閱讀全文
  • 資料照片

    保障兒少權益 用「LIFE」共創友善環境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 2022年11月27日 週日 上午8:00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近年發生特殊需求孩子看電影、買餐點等新聞引發爭議;另北一女全盲學生帶動唱、罕病兒獲總統教育獎等事件感動萬人,顯見社會大眾對特殊需求兒少的高度關注。兒童權利公約(CRC)指出,每位兒少都應受到公平對待,然而歧視卻經常發生在特殊需求兒少生活中,不但影響心理健康,也讓其身處不利處境。

    環境共融很重要 偏見影響心理

    家扶基金會公布最新《友善共融:兒少相處問卷調查》顯示,三成兒少認為特殊需求兒少會造成別人困擾、甚至感到麻煩(20.8%)、害怕(17.8%),更有近半數不想與其同組活動,這些偏見缺乏適時正確的溝通,同儕的相處反而對特殊需求兒少潛藏危機。事實上,孩子也察覺到特殊需求兒少在校困境,數據顯示每四位就有一位認為特殊需求兒少受排擠,如51.3%被取難聽外號、46.2%被欺負。

    從小正確「零歧視」 家長會是關鍵

    孩子認為社會對特殊需求兒少普遍存在歧視,調查顯示在態度行為上,40.8%覺得民眾會對他們露出帶有歧視意味的表情,32.8%不想靠近、29.1%會在背後指指點點。社會對特殊需求兒少產生的人際阻礙,對童齡的孩子而言更難以反轉這狀態,而家庭教育是孩子最早接觸、影響最深的環節,家長的身教引導更不容忽視。

    家扶基金會執行長周大堯表示,消除歧視,需從理解、尊重、接納逐步做起,透過兒少視角,從孩子本身及其看見家長、學校、社會對特殊需求兒少的態度與行為。

    「L、I、F、E」 創造友善共融好生活

    保障兒少權益,一起成為特殊需求兒少心理健康守門人,周大堯呼籲,L、I、F、E友善共融好生活:「Lead」引導認識:學校落實共融教育,幫助學生正確認知;「Ideal」友善尊重:社會大眾親切溫和互動,不用異樣眼光看待,共創友善環境;「Foster」接納培育:家長以身作則,態度接納並示範合宜應對;「Encourage」鼓勵接觸:兒少破除迷思,鼓勵與特殊需求兒少相處、交友。

    【照片:報導單位資料照片】

    2022-11-29 428 ...閱讀全文
  • 即將成年的中央兒童及少年代表賴奕瑋在法務部分享經驗。

    民法18歲成年將上路 中央兒童及少年代表賴奕瑋「轉大人」

    2022-11-23 18:13 聯合報/ 記者王聖藜/台北即時報導

    民法18歲成年新制明年1月1日將施行,法務部推出Podcast「成年起步走」專輯節目及出版「民法成年指南」,今天對外公告,專輯、指南規畫成年後生活中的各式權利義務,期待能落實真正的青年自主。

    法務部長蔡清祥表示,「成年起步走」特別運用年輕族群喜愛的Podcast網路媒體平台,將18歲成年的重要議題透過平台成為關注話題;蔡說,節目廣邀各年齡層人士暢談經驗及專業建議,今天推出第1集「為什麼要讓年輕人提早成年?」後,日後還會推續集。

    曾任中央兒童及少年代表、且於明年1月1日就要「轉大人」的台大學生賴奕瑋,在記者會現場分享對成年的期待與擔心,賴說,同學在校外租屋、買電腦發生問題,如果成年後都可以自主行使法律上的權利。

    Podcast專輯另有台灣青年民主協會理事長張育萌、公視「青春發言人」主持人、律師柯萱、「親子天下」媒體中心副總編輯蘇岱崙女士等人透過不同的視角,讓年輕族群認識不同的成年課題。

    法務部指出,已為年輕族群編輯「民法成年指南」,書中為青年朋友們挑選出滿18歲成為大人前必須知道的18種民法知識,把複雜的法律關係簡化為淺顯易懂的QA;此外,指南也推出電子書版本,讓個青年人可隨時、隨地、隨手翻閱。

    法務部說,今天上線的Podcast「成年起步走」與「民法成年指南」,分別放在法務部官網首頁「民法修正調降成年年齡」專區,專區裡的資訊還有「懶人包」、「宣導動畫」、「常見問答」、「民法成年指南」與Podcast「成年起步走」。

    【照片:報導單位拍攝使用】

    2022-11-28 304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