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news 今日新聞
記者李琦瑋/台北報導
出版時間2023-01-07 09:28:42|更新時間2023-01-07 09:33:08
行政院兒權小組兒少委員、台南二中學生梁朝勛去年底首次拋出「心理健康假」的構想,並在今年於行政院兒權小組再次提案,政院要求教育部研議准假準則,國教署已委託研究計畫、召開專家諮詢會議等。梁朝勛接受《NOWnews今日新聞》採訪時表示,目前傾向以「身心調適假」稱之,主要想讓兒少覺察心理狀況、針對一般學生想「喘口氣」時使用,當然也有預防作用,學校端可觀察學生請假達一定次數,適時引進輔導機制。
教育部國教署表示,已依相關會議決議於1個月內簽報規劃期程,包括以2個月的時間,委託相關假別研議計畫及召開諮詢會議研擬草案;2個月分區徵詢意見會議;3個月與各地方政府研商等後續相關事宜(視實際溝通情形增減)。教育部已辦理「研議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學生身心調適請假別及相關配套措施實施計畫」委託研究案,刻正蒐整專家學者、地方政府、相關團體代表、教師代表、家長代表、兒少代表及學校實務意見,並持續研討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具體可行措施,以利在校園推動上,更能符合學校及學生需求。
梁朝勛說,目前正在進行內部諮詢會議,未免貼標籤,大家共識改為「身心調適假」,並訂定請假條件與配套措施,等到細節共識出來,才會辦公開座談,徵詢大眾意見。
依據教育部統計,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學生輔導議題以情緒困擾、人際困擾、家庭困擾、學習困擾者為多。
高雄市中正高工輔導主任卓耕宇指出,以高雄市統計來看,中小學生以人際、家庭還有情緒困擾,這3大議題為主;以他的輔導經驗,則多處理人際(包括同儕、戀愛、師生關係等)、學習、家庭等議題,但都反映到家庭關係,如家人要求學業成績、兒少自主性小、處處受限等。
卓耕宇說,中小學生有醫生證明,須請長假,都用個案處理,將會商學科教師、家長、輔導教師、生輔組等,以病假方式處理,輔以彈性成績評量,嚴重者會轉介學諮中心、心理師追蹤輔導。
梁朝勛說,自己從國中開始意識到身邊朋友有情緒障礙,進入學校就壓力很大,希望偶爾能有一天好好放鬆,就會請事假,自己也曾在國三請事假,讀書或出去走走,但請「事假」會影響成績評量及畢業資格等,「病假」又必須提出醫生證明,直到看到美國青少年「心理假」政策,才想在台灣推動這個假。
梁朝勛表示,在心裡議題上,現行針對有憂鬱症或相關精神疾病確診,有醫生證明者,都能以病假或個案處理,提出「身心調適假」其實是給一般學生使用,就像大人有特休一樣,當學生覺得壓力大,想要有放鬆的時光,就能請假,因此「身心調適假」無需檢附就醫證明,並比照病假、生理假,不列入平常出缺勤和學業成績;至於重大考試是否能請假,內部會議正在討論中;為避免濫用,內部會議也正在討論請假次數上限,如每學期只能幾天、幾節課等,如何界定都還在研議中。
他強調,「心理不適」通常為一種因「環境」造成的狀態改變,不應以「疾病」直接論定,因此不希望將「身心調適假」直接歸類在「病假」範疇,擔憂會有污名化疑虞,另外,病假需檢附就醫證明,造成「尚未」嚴重至需要就診,但有心理不適狀態的兒少需求難以顧及。
梁朝勛說,小時候身體不舒服,想休息,父母多能理解、幫兒少請假,但高中面對升學壓力,父母、教師會擔心學習狀況、質疑兒少想偷懶,會建議在學習中間找到紓壓方法,但有時候兒少就只是想休息一下,不想被打擾,也不想讓「大人們」有過多的介入,因此希望高中生能有更多自主權,不須家長、學校同意,就能請「身心調適假」,家長、學校「知情」即可,兩者是提供兒少資源與支持的角色,國中小則需要取得家長、學校同意。
提出「身心調適假」這個概念,是希望消除國人對於「心理狀態」的污名、單一歸因或病理化,更細緻的考慮「個體」需求;兒少也能自主「察覺」與「調適」情緒和壓力,並「知情」輔導諮商資源;校方也能藉由請假紀錄找到需要介入關心的潛在對象,但掌握不一定要介入,學生請假次數越多,也不代表就有問題,介入輔導還是要尊重學生的自主權。
梁朝勛認為,在諮輔資源不足的情況下,若心理調適能被視作一種正當的請假事由,就現實層面而言,這些喘不過氣的學生們便能得到空間與時間休息,避免情況惡化;盼拋出「身心調適假」,喚醒大眾對心理健康議題的討論與重視,一般學生不想被輔導介入,想請假放鬆,調適自己,可以被正常看待,若有更深的困擾,也能被學校接住。
因此,梁朝勛建議,施行「初期」若擔憂主責出缺勤系統登錄或核定的學務處、導師尚未具備心理假相關知能,成為學生請假阻力,建議政府事先整備各式宣導措施,提供各校使用,讓導師在初級輔導角色更為彰顯。
他說,過去社會對於「性平」的立論拉扯,最終肯認女性於生理時的「狀態」,成功修法在性別平等工作法中納入「生理假」,為勞工提出需求,制度與意識再從職場深入到各校,成為大眾熟悉的日常,期待未來有一天「身心調適假」能像「生理假」一樣,被大家視為很正常的假別,社會也能正視每個人都有身心調適的需求。
【照片:報導單位翻攝網路照片】
台灣新生報 【記者鍾佩芳/台北報導】
2023年1月5日 週四 下午8:42
再過兩週學期就要結束,回想這學期以來孩子的言行舉止,是否有和之前不同?如果孩子出現討厭學校、總是說自己沒朋友、覺得孤獨、感到自卑等,是時候多關心孩子的情緒狀況了!根據二○二一年二月情感疾患期刊(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中的韓國社區研究分析,厭惡學校、孤獨、自我憎恨和自卑是兒童憂鬱症狀的核心現象,宜注意上述情形,幫助孩子適時尋求支援協助。
憂鬱情緒往往有多種表現,不同的年齡層隨著其生活樣態和身心發育,顯現的特徵會有所不同,例如,易怒,而非憂鬱情緒,是青少年常見的憂鬱症表現。為了找出兒童的憂鬱情緒表現,韓國學者於二○○七年至二○一○年期間在韓國天安市(人口約六十萬的中等城市)進行神經發展疾患篩檢研究。該研究收集了一萬○二三三名六至十二歲的小學生調查樣本,使用兒童憂鬱量表(Children′s Depression Inventory,CDI)進行篩檢。受試者的平均年齡為九‧三歲。分析結果發現,孤獨、自我厭惡、厭惡學校和自卑是兒童憂鬱情緒最核心的表現。另外,學業困難(學業成績下降)、難過(哭泣)、自卑(打架)、自我厭惡(負面身體形象)、缺乏愉悅感(厭學)、悲傷(孤獨)、不愛上學(缺乏友誼)等的權重明顯高於其他。
衛生福利部桃園療養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陳質采說明,兒童如出現情緒困擾,通常不是單一因素,這牽涉孩子本身的天生氣質、個性及與周遭的互動行為,如比較內向敏感的孩子,所表現的退縮行為讓大家比較不敢找他玩,他們與同學的互動往往也比較被動,因而感到孤單。陳質采提醒師長,幫助孩子首先要覺察這樣的現象,避免惡性循環,如功課不好的學生問問題時,很容易被回應:「這題好簡單,你怎麼不會呢?」,這樣的對話對孩子並沒有幫助,反而讓他陷入自卑的情緒。因此需了解孩子學習的問題所在(是注意力不夠?還是基礎不佳?),與孩子一起討論出解決辦法或具體的步驟、策略。有些孩子不太能說出自己的困擾,這可以從日常互動中鼓勵孩子多說出自己的感受,如製造親子或師生的共處討論時光,讓孩子自在的分享他的生活、想法與感受。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兒童憂鬱症有許多細節需經由專業的兒童精神科醫師評估,但通常兒童的行為即是反應出他的需求,師長若有觀察到孩子長時間異常的情緒反應(如:無端的哭泣、負面思考、成績突然退步許多、易怒、拒學),需關注孩子及想辦法改善。從上述研究中更能發現,積極的預防應該是從建立好的行為模式中做起,包含讓兒童了解到憂鬱症相關的資訊,使他能同理周圍一些困擾的同學、朋友。也需建立兒童的社交技巧,包括:打招呼、分享、輪流……這些技巧可以幫助兒童與人互動。
另外是積極養成好的紓壓習慣如:運動,並建立自我照顧的概念如:覺察自己的身體狀況後願意和師長說、允許自己和他人的看法有不同。
2022/12/26 05:30 自由時報/自由健康網/新聞限時批/即時新聞
文∕柯俊銘(作者為公職臨床心理師)
●案例1:高雄有推銷員用通訊軟體結識少女,取得信任成為男女朋友,進而慫恿拍裸照給他欣賞。後續再逼拍自慰影片,家長得知報警處理。
●案例2:彰化有貨車司機在網路刊登廣告要找模特兒代言豐胸產品,引誘少女拍私密照應徵,再以此要脅性交易,因犯行惡劣遭法官重判。
●案例3:一名水電工在網路化身為大姊姊,經營瘦身社群吸引中小學生加入,以看體態為由騙取裸照,警方循線逮捕發現受害者多達10餘人。
兒少性剝削防制條例上路至今,根據衛福部通報案件數和性剝削型態的統計發現,「拍攝私密照且外流」的案件逐年攀升,成為繼兒少性交外,最令警方和社福單位頭痛的問題。
怕影像外流 性剝削事件攀升
探究原由,主要是現今網路發達及3C產品使用普遍,「拍照分享」已成為網路交際方式。許多孩子心智未成熟,缺乏足夠判斷力,在網友動之以情、誘之以利的攻勢下落入陷阱。
受害人未來易出現反社會人格
一旦獲得私密照,對方隨即進行勒索。孩子因怕影像遭亂傳,只好任其擺佈。先前轟動韓國的「N號房」事件,主謀採取的犯罪手法就是如此。
性剝削所致的創傷對孩子自我認同、情緒發展、親密關係建立、人際互動及世界觀都會帶來深遠影響。研究發現,受害的兒少未來易出現反社會人格、物質濫用、精神疾病等情形。
要預防私密影像外流衍生的性剝削,專家建議家長要多關心子女,建立良好的溝通管道,讓他們有「踏實的愛」。
家長應多關心 教導保護原則
另外,平時需注意他們使用3C及網路交友狀況,教導如何保護自己,確實做到「四不原則」,亦即「不要求他人拍攝或傳送私密影像」、「不聽從引誘拍攝個人私密影像」、「不傳送含有私密影像的訊息」、「不持有和轉寄他人的私密影像」。
更重要的是,若不慎成為被害人,切勿隱忍,應告知父母、老師,或撥打113保護專線、「iWIN熱線」(02-2577-5118)求援,後續會有社工提供情緒支持、司法陪伴及心理諮商資源轉介,協助身心復原。
【照片:報導者提供新聞使用】
台灣好新聞 記者許高祥/高雄報導 2022年12月12日 週一 下午9:07
高雄市第七屆少年代表出爐!本屆經過公開遴選面談及少年代表共識營兩階段過程,共遴選出32名年齡介於12-18歲間來自高雄不同區域的少年,將在未來2年任期內,參與市府「兒少權益」相關會議,代表本市兒童少年發聲。
因應第六屆代表任期將於今年底進入尾聲,社會局與社團法人網路公民協會在高雄軟體園區會議中心舉辦「高雄市第六、七屆少年代表交接分享交流會」,共有41名現任及新任代表出席參與交接,席間由現任少年代表分享任內參與提案與經驗傳承,協助新任代表對未來任期內的運作有更具體的想像,共同展望未來願景,期待協助市府共同促進兒少權益。
現任少年代表張閎緯表示2年任期結束雖感到不捨,但藉由經驗分享與意見交流,感受到即將上任的代表們懷抱為兒少權益發聲的熱情;現任少年代表周郁薰也表示兒少的權益永遠都有進步空間,期許新一任代表在任內能用心的投入並凝聚團隊共識,相信能發掘更多為兒少爭取權益的提案。
社會局表示,目前各縣市政府之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促進會,都有兒少委員的配置,以保障兒少表達意見的權利,同時也提供兒少學習公共參與、接軌政策的機會。未來社會局也將持續培力青少年公共參與能力,進而帶動民主參與風氣,培養更多社會上的未來公民。
社會局提供青少年多元公民參與平台,包括「高雄市少年代表遴選及培力計畫」、「創意圓夢•公益行動計畫」等方案,歡迎高市青少年朋友持續關注並踴躍參與。相關活動訊息請至婦幼青少年活動中心網頁http://play.kcg.gov.tw/ 或FB搜尋「青瘋俠」粉專或來電洽詢(07)746-6900分機240青少年組。
【照片:報導單位翻攝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