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82023/04/24 中時 林志成
教育部近日選出第5屆「青少年諮詢會」委員,共計14位優秀學生脫穎而出,他們將於1年任期內為兒少權益發聲。同時,教育部也希望藉此鼓勵及培力青少年參與公共事務。
教育部國教署自108年成立第1屆「青少年諮詢會」,至今邁入第5屆。教育部國教署署長彭富源說,青少年諮詢會不僅是提供一個廣徵青年教育公共事務建言的平台,更期待透過與學生代表互動交流及多元對話回應,經由民主教育的實踐來深化學生自治發展,達到鼓勵學生參與及保障其表意權的目標。
教育部國教署說,本屆學生代表成員來自行政院兒權小組、衛福部兒權小組、縣市政府兒少代表、學生會代表等多元背景,主要關注議題包含:學齡前兒虐及體罰案件、國民教育階段之偏鄉教育與性別平等教育、高級中等教育階段之本土語言與課程綱要推動等攸關學生權利等事項。
教育部國教署說明,期待委員透過在校園內的觀察及與同儕間的討論,藉由民主程序以提案方式,向國教署進行政策建議來表達學生立場,並於本會定期會議中持續溝通與對話,並送交相關業務單位評估參採,以推動更符合兒少權益的教育政策及計畫。
【照片:辦理單位提供報導單位使用】
客家電視 更新於 03月29日19:32 • 發布於 03月29日19:00 • 陳郁心 徐榮駿 蔡奕輝 桃園.臺北
幫助兒少發聲,除了需要家長、老師,轉換角度、同理以待之外,在政策面上,中央到地方則增設「兒少代表」,落實「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中的保障兒少表意權,儘管各縣市徵選條件,年齡規定都不一,但幾乎是廣納多元背景的兒少,加入政策討論,除了能夠補足以往,缺乏兒少觀點的政策,還能讓未來的主人翁,學習審議式民主的內涵。
「在歸於特教學生的課程,還有一些輔導方面,可以再被拿出來做討論。」
放膽講出在意的議題,和其他兒少代表們討論,希望市府改善。
「我想要跟大家敘述,我想關注的議題就是說,國中生權益的問題。」
他們是桃園市的兒少代表,25名年齡介於12到18歲的成員,來自新住民、弱勢家庭,以及偏鄉地區等,組成背景多元、平衡,各代表不同身分與觀點。
桃園市兒少代表 莊廷緯:「讓小孩子去參加這種會議,可以其實讓更多人,去參與這個審議式的民主,或者是讓更多人知道,這個政策推動得怎樣。」
桃園市社會局兒少福利科社工督導 徐雅嵐:「只是透過一個代表的機制,把他們的心聲去反應出來,然後參與政府部門,各項不同的會議裡面。」
為了協助兒少,將想法、意見具體化,相應的培力課程也少不了。
桃園市社會局兒少福利科社工督導 徐雅嵐:「我們會在先前,就會先做很多培訓的動作,那包括安排一些課程,然後包括一些實地的演練、表達意見,如何做意見的形成跟研擬。」
「大家都知道我們一學期有18週,但18週裡面就有一週在宣導這件事情,其實我覺得是一件很不合理的事情。」
不過卻難免也會碰到,高年齡層成為意見領袖,低年齡層成為附和者的問題,這時候就需要成人從旁引導,鼓勵每位代表,都能勇於獨立思考、發表意見。
桃園市社會局兒少福利科社工督導 徐雅嵐:「那當然不可豁免的,比較年紀小一點的孩子,部分有一些可能會比較偏向,先聽聽看大的孩子怎麼說,專員的機制可以引導,這些比較少發言的孩子,也可以在這個過程裡面,多一些的那個意見的發表。」
桃園市兒少代表 黃御程:「年長的兒少們去提供他們自己意見,我們也是會保持著,懷疑跟指正的態度去做詢問。」
兒少代表的想法也有被具體落實,以桃園市為例,像是學區附近增加人行道數量,改善U-Bike使用安全和便利性等,就是將兒少代表們的意見政策化的結果,然而兒福聯盟觀察,即便設置兒少代表提供發聲管道,不過政策成形前,代表們得需要填寫提案單,和各局處進行開會討論等等,嚴謹的正式程序,像是迫使兒少須以大人的模式運作。
兒福聯盟發言人 李宏文:「臺灣的大人,還是希望孩子在談正經事的時候,要用大人的方式來表達,所以孩子就會有點像是,孩子穿大人的衣服,就不太合身。」
桃園市兒少代表 洪秉榮:「其實有些組織,確實會用一些比較專業的術語,可能我們會聽不懂,但其實我們在聽不懂的過程中,其實也可以直接問說,不好意思,剛剛某某某委員說了什麼東西,然後可能我不太清楚。」
桃園市兒少代表 莊廷緯:「就是兒少不一定就是,一定要寫提案單,可以用另外的,像是兒少現在比較喜歡,用報告的方式來做呈現,那讓整個多元化,對兒少會更加的友善這樣子。」
此外,儘管各縣市都有18歲以下的兒少代表,但對於選拔年齡的規定不一,恐怕也會因此忽略特定年齡層的意見,如何進一步完善制度,讓兒少的聲音完整表達、被聽見,也值得政府與民間部門,共同繼續努力。
【照片:報導單位拍攝使用】
中華日報 2023年4月7日 週五 下午8:26 記者王誌成/台北報導
台北市家防中心七日舉辦「兒少安全不輕忽,快樂城市齊守護」記者會。台北市政府副秘書長王秋冬表示,家長都期待可以陪伴每個孩子健康安全的長大,呼籲市民朋友,兒童的安全多注意一分就少一分遺憾,需要大家好好守護,市府也會與家長們同在,陪伴孩子們更安全的長大。
會中公布衛生福利部統計,一一一年零至十七歲全國兒少死因最多數為事故傷害,如機動車交通事故、跌倒(落)、意外溺死或淹沒等;同年,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受理通報服務案件統計中,兒童及少年保護性案件中「家長或照顧者照顧不周致發生事故傷害」占了高達百分之七十九點零二。
台北市社會局長姚淑文指出,家防中心特別邀請知名插畫家「香菇愛畫畫」設計「防止嬰幼兒跌落及因應處理指引」,透過易讀易懂的插畫,讓家長知道各種預防措施外,更能了解到萬一發生意外的緊急應變對策,一同守護孩子們的安全。
台大醫院兒少保護醫療中心呂立醫師提到,不同年齡的兒童可能跌落受傷的狀況都不一樣,一歲以下的嬰兒,要注意捧抱與放置位置,滿一歲後開始學習站與走路容易發生跌撞情形,二至三歲應該注意周圍環境與安全。應確保幼兒活動空間的安全性並適時教導幼兒安全觀念,從環境安全、照顧行為和安全教育三方面著手可以有效預防意外事故的發生。
台北市家防中心主任陳淑娟表示,原本最安全的家裡,幼兒也經常從床上或沙發上跌落受傷,有時甚至延誤就醫黃金時間,孩子的生命就因此流逝,這都令人非常遺憾。因此為了保護嬰幼兒,減少遺憾發生,家防中心製作防止嬰幼兒跌落及因應處理指引,除了文字說明外,搭配插畫家繪製的插圖,讓大人小孩都能易讀易懂,嬰幼兒照顧並不是輕鬆的事情,多一分注意便能少一份遺憾。
【照片:活動單位提供報導單位使用】
兒童權利公約第31條保障兒童有休息、休閒及遊戲的權利,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為推廣民眾重視兒童遊戲權、建立「遊戲素養」概念,於今(112)年度同步推出橫跨實體刊物、電子書和動畫等媒介的《溜滑梯是誰的?》繪本,並於3月25日兒童節前夕在親子天下Club舉辦的新書發表會上正式公開。
新書發表會中,不僅邀請衛生福利部李麗芬政務次長共襄盛舉,更有繪本作者王文華老師及人權教育專家黃鐙寬老師與會進行「新書座談」及「繪本導讀」活動,透過老師們生動細膩的講解及引領,讓在場的大朋友、小朋友們身歷其境,跟著故事主角展開一趟遊戲場之旅。衛生福利部李麗芬政務次長呼籲,家長們應關注到遊戲對兒童身心發展具有關鍵影響力,於孩子日常遊戲時家長應專心陪伴兒童、引導孩子察覺風險、適度調整遊戲方式及尊重身心障礙兒童遊戲權,讓孩子透過遊戲培養自信,學習良好社交互動。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表示,本次《溜滑梯是誰的?》繪本,以最能引起兒童共鳴的遊戲場域作為故事背景,透過小男孩「強強」與其他孩子們的對話和互動,引導讀者們進入故事情境中進行反思,藉由換位思考的方式,設身處地從不同角度理解其他玩伴的感受。除了實體繪本,更有繪本動畫、繪本電子書及遊戲素養影片等多元宣導素材及內容,歡迎搜尋「社會及家庭署FB粉絲專頁」及「兒童權利公約(CRC)資訊網」,網頁內容包含系列宣傳活動及豐富的兒童權利訊息,讓孩子們在閱讀的過程中可以潛移默化地建立正確的遊戲素養觀念,感受到「一起玩,更好玩」的快樂。